中药标本馆 生命科学馆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中心 > 科普知识 >

科普|博物馆里的“请勿触摸”不是摆设,剥制标本怕什么?

时间:2025-08-15 11:01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有家长竟然纵容“熊孩子”翻越围栏,触摸摇晃展台里的标本,甚至骑到标本身上。事实上,这些大型动物标本都属于剥制标本。今天,有道展览就让这只狮子亲自写封信,告诉你——

8月9日,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一幕让不少网友捏了把汗:有家长竟然纵容“熊孩子”翻越围栏,触摸摇晃展台里的标本,甚至骑到标本身上。事实上,这些大型动物标本都属于标本。今天,有道展览就让这只狮子亲自写封信,告诉你——为什么不能摸。

孔雀剥制标本

一、我只剩一件“外衣”
真正的狮子早就回归自然。留在展厅里的,只是经过“剥制”处理的皮毛。工作人员先把皮肤完整剥离,再像做皮衣一样,经过盐腌、去脂、鞣制,把生皮变成“熟皮”。鞣剂配方里有硼酸、明矾、樟脑等成分,它们能驱虫,却怕潮湿。人手心的汗一碰,盐分与水分立刻渗进缝线,几天之内就可能起霉点。

二、看似结实的鬃毛,其实“怕冷怕热”
为了让鬃毛蓬松,标本制作人员会用吹风机低温定型,再喷一层极薄的保护树脂。树脂怕紫外线,也怕反复弯折。一次抚摸,可能让鬃毛静电打结;十次以上,树脂层就会龟裂,毛尖开始脱落。展厅恒温恒湿来之不易——14℃–20℃、相对湿度30%–60%,你的掌心温度却是36℃,足够在局部形成“热浪”,让内部填充物膨胀,缝线慢慢崩开。

锦鸡剥制标本

三、我的“骨头”是泡沫
之前传统剥制标本用稻草、木屑填充,现在为了减轻重量、防虫防蛀,多用聚乙烯泡沫假体。泡沫表面有无数小气孔,油脂和灰尘一旦附着,很难清除。小朋友手上的零食碎屑、防晒霜,都会成为微生物的盛宴,轻则留下油渍,重则滋生霉斑。

四、防腐剂也会“过期”
皮张内层曾做过防腐处理,理论上可维持数十年,但药效依赖封闭环境。观众身上的水汽、皮脂会把药物一点点“洗掉”。当含量低于临界点,衣蛾、皮蠹就会顺着缝线钻进来,从内部开始蛀蚀——那时,狮子可能“秃”得更快。

梅花鹿剥制标本

五、一次触碰,两年的修复
博物馆里有张“病历卡”:一只非洲象标本因被观众反复触摸象牙,表面出现汗渍黄斑。修复师花了两年,才用象牙粉与丙烯颜料把色差补到肉眼难辨。大象尚且如此,更何况我这身不足2毫米厚的狮皮。

狼的剥制标本

有道展览认为,剥制标本的使命,是让更多人看见自然之美,而非被“亲手验证”。下次想确认真假,不妨蹲下来,看看狮子脚掌的肉垫——那里还留着师傅用针一根根植入的毛发。保持一步之遥,这件外衣才能继续讲述草原的故事,而不是提前谢幕。

 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推荐内容